近日,不少患者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时会发现一件 “新鲜事儿”———平日里人满为患的门诊输液大厅竟连续数日空无一人,而作为该院危重病人急救前沿的急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也没有明显增加。这种现象让许多以往不论大病小病都习惯要求输液的患者和家长迷惑不解……
记者在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这是该院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病人治疗费用,而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取消门诊输液室的新举措。自11月1日起,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已在中心医院告别了输液治疗。
误区
生病输液好得快,没病输液可预防?
“医生,我小孩发烧了,麻烦您给打瓶点滴,好得快一点!”这是儿科门诊医生听到家长最多的话语之一。在很多市民、尤其是家长的认知中,普遍对输液治疗有种迷信,认为输液治疗效果来的快,甚至有人相信身体没病时输液可预防疾病。其实,这是人们对输液治疗的一种认识误区。
“输液和吃药、肌注一样,只是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而并非疾病治疗的唯一手段,选择何种手段应根据病情需要,坚持以安全、有效为根本原则,能吃药的不打针,能肌注的不静注。不合理的输液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市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药剂师扶玲介绍说,“输液的药物中几乎都含有抗生素,输液的过程总会伴随抗生素的使用,所以过度输液往往会导致抗生素的过量使用。而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一旦发生这些情况,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多重危害”。
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盼康复心切,习惯选择静脉输液,这就加大了抗菌药物的药量,很可能造成对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的损伤,无形中也会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对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而言,滥用抗生素还容易造成过敏反应,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有可能给病人带来致命危险。长期滥用抗菌药物,还容易产生二重感染,当敏感的细菌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后,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会给后续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此外,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因而,过度输液并非科学、合理的选择。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许多隐性医疗风险,导致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脏、肾脏负担,引发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等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还会给患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患者的就医时间。
变化
新举措稳步推出,输液量显著下降